远安县简介

中文名称

远安县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湖北省宜昌市

下辖地区

6个镇、1个乡

政府驻地

鸣凤镇

电话区号

0717

邮政区码

444200

地理位置

湖北西部

面积

1752平方公里

人口

19.5万人(2015年)

方言

远安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大堰原始森林,龙潭河,鸣凤山

车牌代码

鄂E

行政代码

420525

远安县地属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东向西,分别与荆门、当阳毗连,与宜昌为邻,与保康、南漳接壤。远安县是黄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沮河为界,沮西以山地为主,沮东以丘陵为主。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鸣凤、洋坪、荷花、旧县、花林寺、茅坪场、河口六镇一乡。全县总人口为19.53万人。远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4%,是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有大堰原始森林、龙潭河、鸣凤山、灵龙峡、鹿溪河、三国古战场等景区。远安县 - 基本概况面积:1752平方千米人口:19.5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地:鸣凤镇邮编:444200区号:0717远安县地处湖北西部, 与宜昌、当阳、南漳、保康接壤,是黄帝之妻、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的故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县域面积1752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7个乡镇。远安县矿产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磷矿石、煤矿、紫砂陶土、硅石、石灰石储量均在亿吨以上,是全国磷化基地;森林覆盖率65%,素有“林海”之称;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有“垭丝”、“鹿苑茶”、“鸣凤米”、“食用菌”、“冲菜”等地方特产。旅游景观有龙潭河溶洞、鸣凤山道教圣地、丹霞山水、三国遗址回马坡、大堰原始森林。远安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宜昌市区和三峡坝区10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和宜昌长江港运码头90公里,距焦枝铁路当阳站38公里。远当国防公路、宜保路、南远路3条省线贯穿全境,与宜黄高速公路、三峡机场、宜昌港、火车站相连。电力充裕,供变电设施齐全。开通了10万门程控电话、DDN网;城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0万吨。医疗卫生、宾馆酒店、娱乐休闲、商业贸易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远安在宜昌市兴建有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远安工业园区,占地面积500余亩,紧邻三峡机场、宜昌长江港、宜黄高速公路、宜昌火车站,开发区内设海关、商检、口岸等涉外管理机构。远安历史悠久,先民们留下许多古文化遗迹,远至新石器时代以及周、汉、三国时期的古化石。有各种古迹、古墓、兵器、陶器、瓷器、铜器、货币以及南襄古城垣、古陶井等。远安县 -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远安属楚国封地。远安县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县,以其临沮水而得名临沮县,属南郡,直至东汉。三国时隶属襄阳郡。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因县城迁建于旧县亭子山上而不再受沮河水患之扰,故改临沮县为高安县,仍隶襄阳郡。南朝宋初(公元420年)为汶阳郡治,齐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远平安”之意,又改高安为远安,隶属峡州。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隶荆州夷陵郡。唐初(公元758年)复夷陵为峡州,属山南东道,远安仍隶属峡州。后唐初年,远安曾并入南平国(即荆南)。宋代仍以远安属峡州夷陵郡,隶荆湖北路。元升峡州为路,仍领远安,隶河南行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远安。清初因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为直隶州,改远农瞩荆门直隶州。民国期间远安始属襄阳道,继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远安县是湘鄂西苏区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48年8月6日远安解放后,在南漳金襄坪成立爱国民主南远县政府,属江汉军区当阳专署领导。1949年5月下旬,远安南漳分治,远安改属宜昌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撤宜昌专署),仍辖远安。1961年6月恢复宜昌专署,原辖区不变。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并,撤销宜昌专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远安属宜昌市人民政府至今。远安县 - 资源概况远安县自然条件优越,远安县次高山、丘陵、河谷冲积平畈兼而有之。西北部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38.6%,东部丘陵占总面积的38%,中部河谷冲积平畈占总面积的23.4%。境内最高点太平顶海拔1325.1米,境内最低点雷打岩海拔76米。远安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有占全县71.49%的面积为山林,森林覆盖率达74%,人均占有林地9亩,是湖北有名的“林海”,是中国红发薄皮马尾松的采种基地,是中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也是“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远安的“垭丝”中外驰名,鹿苑茶闻名遐迩,香菇产量成为在南五省第一县。境内已发现矿点40多处,而以磷矿的藏量大、品位高而成为化工部定点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丰富,除过境客水沮河、漳河、西河外,还有43条溪流遍布全县,有利于农田灌溉和小水电的发展,1989年,远安成为中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阶段达标县。远安水能蕴藏量10万千瓦,磷矿储量1.5亿吨,煤炭储量4500万吨,紫砂陶储量5亿吨,铜、铅、锌也广为分布。鹿苑茶、鸣凤米、花菇和鸣凤冲菜四大名优特产饮誉海内外。工业上以磷化工业、新型建材业、机械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和农业上以优质米、食用菌、桑蚕、草食畜为主导产业。远安交通便捷,远当一级公路、宜保公路、南远公路三条省线贯穿全境。城区被评为湖北省级园林城,连续三年荣获湖北省经济效益十佳县市。远安县 - 嫘祖故里传说黄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陕西武功人),教民种植畜养;南入荆,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为正妃,教民栽桑养蚕,缫织缝缀蔽体。于是农耕定居社会雏形奠基。后世传说上苍赐谷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称雷祖、先蚕)予黄帝耕织安民,以定天下。斯时,民安定而贡赋兴,铜、锡、玉帛、皮、墨等,岁必上贡。西陵氏为何部落,远安县嫘祖为何地何族人氏?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文献《书经.禹贡》载,夏禹所划荆州疆域独以疏通长江为标志,西陵为长江开口之地,处荆山之西南,巫山以东,其地广西陵峡周围数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为西陵氏。上古之世,长江尚未疏导。西陵峡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济天”多患于此。近江峡数百里,洪水动辄淹没数月乃至经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峡之东北百余里之苟家垭区域,近西陵峡,通荆山北地。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猎种植果腹,养蚕缫织蔽体,雷氏中有慧女,缫丝缀缝出色,为轩辕所羡,娶为正妃,专事教民养蚕缫织,蔽体御寒。至此,黄帝令养蚕之民岁必以丝帛上贡。今之苟家垭上古时或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确知,然雷家冲其地今在近处。至于苟家垭之“苟”或说为“敬”,或说“敬”家分姓为“苟”、“文”两姓,另存原姓“敬”,现在此地仍存三姓。苟家垭之养蚕史古远,养蚕习俗有上古之风,尤其祭祀蚕神之礼仪流传深远。养蚕人每年三祭。郑重而广有影响祭祀蚕神之礼仪,西陵峡周围数百里区域唯有苟家垭有之。解放后,祭祀蚕神礼仪被打倒,然庙会依然热闹。远安县 - 县城变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置临沮县时,其故城据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记载,在今城“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外,堰头河宅后三里许,今土名铁金熔、黄家台。”经查,“堰头河”系指今棚镇闸门口这一引水河渠。“宅”系指抗日战争后期被毁之覃宅大院。“宅后三里许”又早以没名的“铁金熔、黄家”,是今县砖瓦厂及厂西黄家山一带。当年曾有“土人耕田,每掘得城砖三五块及二三块不等。” 70年代初,县砖瓦厂建厂期间,也曾挖出过城砖。临沮仓廒故址在徐家棚上一里许之仓前、仓后间。旧县志中有诗日:“城迁谁问高低碟,廒废犹呼前后仓”,“仓前”、“仓后”之名至今犹存。县志记载:“汉临沮演武场在徐家棚市上半里许”。由于该城依山傍水,置于沮水故河道之上,“地系沙砾,建置非宜”,故常有水患之忧。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迁治于沮河西岸今旧县亭子山上,同时改临沮县为高安县。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又易名远安。“百尺亭台耸,巍巍镇一方”。城池虽小,却仍为一县之首府而号令远安四乡达920年之久。元英宗至治年间(约在公元1322年前后),远安县当时地方行政长官(达鲁花赤)沙班迁治亭子山下,不久即为兵毁。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邑侯大有曾修复。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邑侯何盘又重修。1465年,亭子山下之远安县城,遭刘千斤(刘通)、石和尚(石龙)所率荆襄农民起义军的攻击而陷落。义军虽被尚书白圭率重兵镇压,但慑于农民军的声威,在亭子山下为城146年后,不得已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县城再次沿沮河南迁至东庄坪。原东庄坪城址即“今之北关”,土城路乃“旧土城其遗址也”。当时治所的中心点在今北门外县机械厂所在地胡家山这一带。这一治所虽然较为理想,但朝廷上下对于农民起义心有余悸,遂拨荆州卫千户所加强远安的防御。166年后的崇祯七年,仍陷落于农民起义军之手。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邑侯王立德申请迁治凤山未果。十三年(公元1604年),邑侯周乃浃仍理前请,遂移治鸣凤山麓,本想“凭高为险”,但“城堞未备”,便于1643年被李自成部下攻陷。清顺治四年(1647年),邑侯周会隆履任远邑,“露处山麓”,“申请修城”即被批准。所筑城池“雉堞环列,因河为池。门四:东景和,西宣说,南刿羽,北遵义”。甲午(1654年),溪水暴涨,“东北城尽崩”。邑侯卢运昌修复。戊戍(1658年)又涨大水,城池亦被冲毁。接任之邑候安可愿继续重修,并“建安远楼于城之东门,建朝阙楼于城之北厢,遂成金汤”。短短的26年中,历经5任县令,他们一上任就是筑城,凤山城“屡建屡圯”,况且“新城险狭,营造苟简。可变不可常,可暂不可久”。终在康熙五年(1666年),由邑候宋绎复迁治东庄坪,修复旧城南守御所作为城址,为治103年。乾隆三十年降旨,楚北所在城垣颓坏者动帑(国家金库)兴修。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邑令宋楷耗银17000有余,大兴土木,动工修城,工程远大于历代。城由北向南“延四里许,均砌以砖石,高一丈八尺,周八百余丈”,“辟四门,各建楼其上”,“壕阔二丈,深丈余”。由于城高而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道光六年(1826年)曾遭洪水淹没西城砖至20块而完好无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和三十七年(1948年)两次洪水,也不过只冲毁西北城角河堤十余丈。故200多年来,此城作为历代各个时期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延续至今。1940年,侵华日军先后4次派飞机对远安县城轰炸,城墙除沿沮河岸包括西门在内的一段外,其余都成断垣残壁。旧县政府也因此于1941年迁至洋坪芦溪寺,抗战胜利后方南下回城。1948年8月6日县城解放,其时城内仅有百十户人家,人口不足千人,市场萧条冷落。有小学、初中、简师各一所。1949年6月底,远安县人民政府从洋坪迁至原县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远安县城已由纯消费型转为生产、消费型的城镇。由于沮河一桥二桥的修建,使分布在沮河两岸的几平方公里的城区连为一体,老城区仅仅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安县 - 传统文化1、花鼓戏远安花鼓是以远安的民歌小调、地方语言为基础,吸收了襄阳花鼓、荆州花鼓、湖北越调、四川梁山调等剧种的部分剧目和声腔,改进和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地方剧种,声腔曲调多样,风格粗犷朴实,地方韵味独特。远安花鼓戏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数几出戏有净角行当),历来均由逻辑性扮演,其音乐男女不分腔。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分正腔、采腔两大类。正腔腔系有陶腔、汉腔、南腔、四平,属“板腔体”音乐;采腔腔系多为一戏一曲,如“绣荷包调”、“瓜园会调”等30多种,属“曲牌体”音乐,打击乐有苏锣、苏钹、钩锣、马锣、边鼓、简板。苏锣、苏钹1人操作,为主奏乐器。远安花鼓戏从早期较有影响的艺人杨泽福起,至建国前夕,相传已有六代,艺人百余,演出时均自由组合,时聚时散。1930年苟家垭 地区艺人陈衡山自置行头,组成半职业性的“新胜”戏班,扎根于民间,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后有茅坪场艺人陈翠香、宝华寺艺人甘明鉴、老君庙艺人王如玉等相继组成各自的花鼓戏班。除在本县演出外,还曾到南漳、保康、松滋,宜昌、当阳、兴山、秭归、长阳一带演出。历史上,还下襄阳、天沔花鼓艺人同台演出,并吸收了他们的“越调”因素,群众称为“雨夹雪”,男女同腔也改为男女分腔。建国后,花鼓老艺人贾春玉等对远安花鼓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挖掘整理,1957年成立了全省唯一继承发展该剧种的专业剧团——远安花鼓剧团,进行了戏曲改革,招收培训女学员,增改人声邦腔为弦乐伴奏,配以高胡、四胡、月琴“三大件”为主奏乐器,并配置文场、武场,从而更加丰富了花鼓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远安花鼓有传统剧目《李逵砍旗》、《思凡》、《淹腊菜》等100多出,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唱腔曲牌40个,都比较抒情。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瓜园会》等,此外还创作了现代戏10多个,其中《抢新床》、《阳关大道》、《好事成双》等曾赴湖北省参加过会演或由省电台播放。2、远安皮影远安皮影远安皮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远安县志》中才被提到。县志载:“皮影传入县内已180余年,经久不衰”。这一年限是根据“远安第二代皮影艺人杨昌明先生的出生年代推算出来的(《远安文化志》语)。”据1950年初期统计,远安皮影队已有15支,艺人46名;1985年统计,皮影队已22支,艺人68名,分布在荷花、洋坪、旧县、花林、望家等地。其活动方式是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九十年代,皮影受到空前的冲击,其生存状态非常艰难。但是,皮影是远安民间事路中的仪式所必需的。比如古历二月初二的牛王戏,就是东家为牛王祝寿、保佑耕牛兴旺而用皮影举行的一种仪式。仪式举行完毕,接着才唱正本。远安皮影雕刻是以各种刻刀在经过加工后的牛皮上剪刻所需人物和道具而成的。主要特点是:人物的头、身、四肢均为单独制作,然后用线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并能活动的整体。《远安县文化志》形容说:“雕工精细,走刀流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皮影艺人在人物刻画方面的高超技艺。”远安皮影除了在头像上继承中国戏曲忠奸善恶等类型化人物脸谱外,最有特点的是讲究细腻鲜艳。色彩上赤橙黄绿,对比鲜明,各得其妙;雕刻上一花一叶、一鳞一甲都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同时,远安皮影也受到影视界的重视,以老艺人向先荣为题材的纪实片《艺人》,曾在湖北省、市台黄金时间播出。远安皮影演唱音乐只有上下句之分,并且一调到底,伴奏为击乐,俗称“打锣腔”。唱腔单一,富于变化。如行腔、哭腔、团圆等等,就是从上下句变化而来的。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情绪、节奏、速度、装饰上。其特点是粗犷、高亢,善于表现痛快淋漓的情感。后来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一改纯粹的击乐为击、管、弦乐一齐上,在传统的打锣腔中加进民歌音调和花鼓曲牌。1978年以后,远安皮影进一步发展,望家、苟家垭等队还招收了女弟子,表演时男女分行,打破了男女老少一口腔的传统。远安县 - 旅游资源1、鸣凤山远安县城之西,有鸣凤山。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鸣凤山道观,距今1500多年,其间几经扩建与修葺,到清咸丰年间,庙宇达到鼎盛时期,与武当山全真派一脉相传,遥相呼应。“武当远,鸣凤险”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鸣凤山两面朝阳,三面环水,四面断崖,五龙拱顶,从地形山势上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名山气质。登鸣凤山,一路经烟霞洞、多子岩、沮江赤壁、云霞洞、头天门、文昌祠、仪明岗、文庙、龟蛇石等景点达到鸣凤山金顶。自南北朝以来,历代的文人如李白、王维、袁中道等于此留下大量诗文。“如凤之将啸”,是袁中道对鸣凤山的形容。从鸣凤山山门出发,依次民间传说极为灵验的烟霞洞(每到冬季有紫烟飘绕)、多子岩(岩为横陈的一石缝,状如女阴,其内卵石累累)、沮江赤壁、云霞洞,过头天门,拾级而上,到达文昌祠(文曲星所居之地),过仪明岗、文庙就可看到龟蛇二将大型石雕,此雕塑因石赋形,已有800多年历史,下有明朝书法家简而可书写的“鸾凤常鸣”四个隶书大字。石凿台阶梯形列布于山刃之上,沿石阶而上,即到达鸣凤山金顶。2、灵龙峡灵龙峡景区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已被列为三峡旅游圈特色景区,位于远安百万亩小林海之中,186平方公里的景区内茂林修竹,植被覆盖率超过95%。景区内由4亿多年的奥陶系石灰岩地貌构成一个封闭式大峡谷,悬崖高耸,10公里河谷水流奔涌起伏,险滩多达20余处,尤其是以近90度的“灵龙大拐弯”最为惊险,被誉为“三峡漂流第一弯”。景区还是中国“垭丝”文化发祥地,区内小镇苟家垭街面上,一条古人用中华震旦角化石铺设的石板街,被称为“中国化石第一街”。

载体资源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